我与龙王有缘
——缪长钻 2009年清明 为宁德百丈龙潭序
百丈村筹建龙王亭的缘首陈思建、陈万锋,略知乩坛注之术,三月择日设坛求神,以昭示何人可以为重建龙王亭撰文,神示之:寿宁缪氏,颇通书法,家居东侨。依神所示,陈思建、陈万锋等缘首,遍访东侨及他们所认识的寿宁人,也没问个明白。尔后,陈万锋的儿子获悉此事,通过电脑搜索后找到。为得到确认,他们再次设坛,将查询到的姓名通报给神灵,神灵告之无误。之后,他们通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林日晃与我电话联系,约我见面,并邀我一同去探访百丈龙潭。虽然我与他们素未蒙面,对神灵之说也半信半疑,但是,当我拜谒百丈龙潭后,被金溪的大自然风光所着迷,更被他们的厚道和热心所感动。 虔诚而纯朴的村民对我寄予厚望,而我有自知之明。作为与龙王有缘的人,我将尽力满足他们的愿望,也不拂逆神灵的旨意,为公益事业摇旗呐喊,为弘扬闽东的历史文化推波助澜。主管智慧的文殊菩萨,虽然没能启我智慧,赐我一支生花妙笔,将百丈龙潭的雄伟奇观、厚重人文描绘的更有声色,但是,我愿举起我手中的秃管和相机,用笔墨和影像向世人和上苍,赞美这里的嘉山好水和厚重的人文,为百丈龙潭锦上添花。
乩(jī)坛:也称扶乩、扶箕。一种迷信活动,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桌面或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 解读「灵昭昭也」
——缪长钻
黄国培,字煌业,广东香山人。同治年间(1862-1874)增贡生。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1871)任宁德知县。同治十二年(1873)任长汀知县。光绪十一年(1885)任永定知县。百丈龙潭有他所题“灵昭昭也”石碑。 “灵昭昭也”的石碑就伫立在百丈村的顶峰。上书“同治九年六月四城乡老告旱。恭诣注龙潭祷雨,雨随祷下。镌此志异。”落款为“署宁德县事黄国培敬立”。清朝同治九年正是1870年,至今已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从现场的遗址来看,石碑应该立在一座雕琢别致的龙亭里,但由于风雨侵袭,龙亭已经难觅踪迹,只剩下这块字迹斑驳略向后倾斜的石碑。据村里的中年人回忆,他的爷爷有见过龙亭,按年龄推算也已过上百年的历史了。从丁大全奏请理宗赐建龙亭,到上世纪初,历经六百多年,龙亭几兴几废,已无法考究。 “灵昭昭也”,这四个古文令现代人费解,为此我查阅了有关典籍。按《礼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龙之为灵,昭昭也”,出于唐代散文大家韩愈(768--824)的《获麟解》和《杂说一》。《获麟解》中有“麟之为灵,昭昭也”,其意为: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杂说一》提到了“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其意为: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韩愈巧妙地把二者嫁接在一起,指出龙之为灵,“昭昭”意为非常鲜明。 到了乾隆年间,辽东才子王尔烈写给辽宁千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以及龙王庙(殿)通用对联之一:“惟德动天 ,龙之为灵昭昭也;其功在水 ,神之格思注洋洋乎 ”。“龙之为灵昭昭也”一说,常见于近代的作品。清代著名道士悟元子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说:“龙之为灵昭昭也,变化不测,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隐能显,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龙之为灵,昭昭也”,其灵字为名词,意为龙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而黄国培的“灵昭昭也”,其灵字为形容词作动词,意为(龙的)灵验,这是十分明显的事。
诣(yì):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神之格思:出自《诗经·大雅》:“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其意是神的降临,人是不可揣度的! |
技术支持:缪商科技
© 2014-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