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缪氏委员会

宁德支提山天冠菩萨考证

2018-11-3 20: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405| 评论: 0|原作者: 缪长钻

摘要: 宁德支提山天冠菩萨考证 (2015年6月 缪长钻) 【前言】虽生在闽东,长在闽东,但都一直没有去过支提山,直到去年秋,才专程上山朝拜华严寺。今年夏天,得一机缘,常在支提山下走动,耳濡目染后方始翻阅支提山史料 ...

宁德支提山天冠菩萨考证

 

20156   缪长钻)

 

【前言】虽生在闽东,长在闽东,但都一直没有去过支提山,直到去年秋,才专程上山朝拜华严寺。今年夏天,得一机缘,常在支提山下走动,耳濡目染后方始翻阅支提山史料,并对天冠菩萨到底是何方神圣,提出个人的见解,权当抛砖引玉。

 

一、天冠菩萨并非宝冠菩萨

2005年时有一位学者著文刊登于《闽东日报》:天冠菩萨”又称“宝冠菩萨”,位于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师利菩萨北方第二位之菩萨。此尊虽以文殊菩萨福慧庄严之德为主,然不仅自庄严,亦饶益众生。其形象为身呈黄色;右手仰掌当胸,手持三辨宝珠,左手开肘仰掌,略屈四指持青莲花,花上有宝冠;于莲花上结半跏趺坐。“宝冠”又作“天冠”,指饰以宝玉之冠,又用于庄严佛菩萨之物。“天冠菩萨”是主导人间“福慧庄严”(地位、官位)的菩萨。

他认为“天冠”并不是菩萨的专称,而是菩萨戴的帽子,“天冠”又作“宝冠”,因此得出结论天冠菩萨就是宝冠菩萨。 虽然“天冠”又作“宝冠”是对的,但是天冠菩萨不等于宝冠菩萨。这一错误结论,源于作者在《佛学大词典》中找不到“天冠菩萨”的词条,尔后,将“天冠菩萨”拆分成“天冠”和“菩萨”来查找解释。《佛学大词典》关于天冠的解释: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

《佛学大词典》对“宝冠菩萨”的解释:宝冠,梵Ratna -ku^t!a Ratna-makut!a。又作宝冠童子、宝冠童子菩萨。位于现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师利菩萨北方第二位之菩萨。宝冠意为庄严,梵天、帝释、人王、公卿等皆以宝冠庄严。此尊虽以文殊菩萨福慧庄严之德为主、然不仅自庄严,亦饶益众生,使福慧庄严。

这一苦思冥想后“开悟”的结果,认为“天冠菩萨”就是主导人间福慧庄严的“宝冠菩萨”,并在福慧庄严后作“地位、官位”的备注。查阅《佛学大词典》中关于福慧的解释:又称福观。即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福者修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业,属利他;慧者智慧,即观念真理,属自利。与《佛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比对后,将福慧庄严作“地位、官位”的备注,也显然不准确。如果要给“福慧庄严”作注解,用“智慧”更贴切。

如同福建省的别称闽,而张福建与张闽则是两个不同的名人。张福建,男,2014年任河北省纪律副书记;张闽,女,八十年代电影女演员,曾在《城南旧事》等电影中扮演过角色。道与路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路可解释为道,即往来通行的地方。而陈道与陈路也是两个不同的名人。陈道,男,资深面试讲师;陈路,女,200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因为“天冠”又作“宝冠”,所以天冠菩萨又称“宝冠菩萨”,是主导人间福慧庄严(地位、官位)的菩萨,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它虽然在闽东流传了十多年,而今应予纠正。

 

二、天冠菩萨也不是佛祖毗卢遮那

2011年另有学者著文刊登于《三都澳侨报》,他认为:“天冠”并不是菩萨的专称,而是在演说庄严大法时菩萨们都戴上特别的帽子,这菩萨的帽子(有如唐僧帽)就叫“天冠”、“宝冠”、或干脆叫“毗卢冠”。现在佛教界举行大法会,高僧硕德还有戴此冠的。所以端坐于千叶莲华之上的毗卢遮那佛和一千尊铁佛都同样头戴毗卢冠(天冠),都可以叫天冠菩萨。由此推理得出的结论:支提山是佛祖毗卢遮那的道场,主席台上座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法身毗卢遮那,台下是来听法会的千位菩萨。

菩萨几乎都带“天冠”。《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天冠解释如下:另有指称佛菩萨顶上之冠。至于佛像中,戴天冠者有佛部的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菩萨部的诸菩萨(地藏菩萨例外)、明王部的孔雀明王、天部的梵天、帝释天等尊像。

如果支提山是带着“天冠”的毗卢遮那佛道场,那《法严经·诸菩萨住处品》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地说支提山是天冠菩萨的住处,而直接写明是毗卢遮那佛的住处不就得了。更何况《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而释迦牟尼佛连自己的法身毗卢遮那佛

都认不得、叫不出名来,却要说他是“带着天冠的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当凡夫修行达到自觉和觉他时,就成了菩萨;当菩萨修行达到觉行圆满时,就成了佛。佛与菩萨在佛教界是有严格区分的。《法严经·诸菩萨住处品》,其明确指的是诸菩萨住处,而不是佛的住处。

这一结论错处有二,一是与前一位作者犯同样的错误,将“天冠”作“宝冠”,乃至“毗卢冠”。二是旁征博引后,将支提山提升到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道场的高度。

 

三、天冠菩萨是一位有神变威力的菩萨

天冠菩萨既非宝冠菩萨,也非毗卢遮那佛祖,那他是哪位菩萨呢?佛经中,天冠菩萨多次参加佛的法会,如《华严经》、《宝积经》、《大乘密严经》、《佛说海龙王经》、《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佛说八大菩萨经》、《一字佛顶轮王经》、《寂照神变三摩地经》等经中,天冠菩萨都有“出场”,但都只是菩萨“群众”中的一位,并无特别介绍;唯有在鸠摩罗什译《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天冠菩萨是提问人,并对他的神变威力做详细的介绍。

1.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紧那罗,又作紧捺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意译人非人、疑神,又译歌神、乐神。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 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故名为疑神。 紧那罗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 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萨,现紧那罗王身来领导紧那罗的,即是这位大树紧那罗王。

姚秦·鸠摩罗什著译的《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中心,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乃至成佛。其性质与《般若经》、《维摩诘经》相似,以般若空之思想,说明大乘菩萨之修行。本经在印度是非常著名的,龙树、无著、世亲等论典中,都曾引证过,可见其在大乘经典中的重要性。

本经内容分序说、正说、结说三个部分。在序说中记载: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会大众有六万二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并有天龙八部等。天冠菩萨以偈赞佛,并请法。在正说中记载:天冠菩萨,提问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修行,佛以三十二种四法答之。在结说中记载:并付嘱弥勒菩萨、天冠菩萨诸善丈夫,令此法得久住中无断灭;若有众生持是经者,是人不久当转轮。佛说此经。弥勒菩萨、天冠菩萨、大德阿难等,一切大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本经虽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中心作解答,但在其中提问的主要人物是天冠菩萨,同时参加法会的还有大势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

2.法会规模空前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载:“佛住耆阇崛山,与六万二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俱。”参加这次法会的有六万二千和尚和七万二千菩萨,二者合计为十三万四千人,参会的还有 “天龙八部”不知是多少人。《佛学大词典》中关于天龙八部的解释:又称八部众。即: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迦。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如此大规模的法会,当今都很难做到,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鸟巢,也只能容纳八万人。

在参会的七万二千菩萨中,有点到名字的只有五十二位,其中知名度比较大的有:大势菩萨、弥勒菩萨、天冠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

3.《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的地位及特色:

l  本经在古代为很重要的大乘经典,龙树、无著、世亲等论典中,都曾引证过。

l  本经以般若空之思想,说明大乘菩萨之修行。

l  本经当机菩萨为一乐神,故所教化众生涉及天龙八部等众。

l  本经对女众亦提出修行成佛之道。

l  本经共有长行及偈颂,意涵高深,文辞优美。

4.天冠菩萨有神变威力

据《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二》载,天冠菩萨作是念言:我今当化作大宝台,令佛世尊及诸菩萨众、大声闻僧安处宝台,坐于莲华庄严座上,置之右掌,乘空而往至香山中。天冠菩萨作是念已即入三昧,以三昧力作大宝台,纵广高下各十由旬,杂色好妙,四方四柱庄严差别。时宝台中出于百千宝莲华座。复为世尊敷宝莲华师子之座,上高七仞。尔时,天冠菩萨化作宝台及华座已,白言:世尊,愿就宝台坐师子座,及诸菩萨、声闻大众,怜愍我故!世尊,我今当以如是宝台,置于右掌著香山中。尔时,世尊愍天冠菩萨,即升宝台就师子座。诸菩萨众及声闻僧次第而坐。时天冠菩萨,即擎宝台置右掌中,上升虚空往赴香山。尔时,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见天冠菩萨作是神变,欢喜踊跃生希有心,为供养佛及天冠菩萨故,持华、香鬘、涂香、末香,作众伎乐来诣宝台,在虚空中供养于佛,乃至香山。”

这一记载描述:天冠菩萨以三昧神力变了一个大宝台,长宽高各100多公里,宝台中有成百上千宝莲花座。释迦牟尼佛坐在高约12米的莲花座上,其他菩萨等也依次而坐。这时,天冠菩萨举起宝台放在右掌中,凌空上升到香山。欲界、色界诸神,看见天冠菩萨的神变功力,对他能虚空供养诸佛,产生希有之心。

 

四、天冠菩萨的住处——宁德支提山

说到天冠菩萨的住处,就要追溯《华严经》。

1.《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l  概况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有人认为,在梵本《树严经》及《大方广佛华经》(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汉译本3种: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唐圣历二年(696)实叉难陀译,80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迦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各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最为流行。

l  简评

第一,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誉为“经中之王”。

第二,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

第三,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2.《华严经》记载支提山是天冠菩萨住处

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参加法会的菩萨五百人,其中点到名字的菩萨有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天冠菩萨一百四十一人。

八十《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菩萨住处共有二十二处,其中前九处在名山,且皆有记载首领菩萨名号。一是仙人山(今山东蓬莱),金刚胜菩萨带领三百多眷属居住。二是胜峰山(晋名楼阁山),法慧菩萨带领五百多眷属居住。三是金刚焰山,精进无畏行菩萨带领三百多眷属居住。四是香积山,香象菩萨带领三千多眷属居住。五是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带领一万多眷属居住。六是金刚山,法起菩萨带领一千二百多眷属居住。七是支提山,天冠菩萨带领一千多眷属居住。八是光明山,贤胜菩萨带领三千多眷属居住。九是香风山,香光菩萨带领五千多眷属居住。后十三处菩萨住处没有记载首领菩萨的名号,其中除第十处在海上的庄严窟外,其余皆在城中。

在二十二处菩萨住处中,大部分在古印度。华严宗四祖澄观注释《华严经》,至《诸菩萨住处品》,将上述菩萨住处多与中国境内名山相联系,后人加以人文“创作”,佛教名山“本土化”演变。至今二十二处菩萨住处中有五处在中国落地生根,分别是山东蓬莱金刚胜菩萨住处、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住处、福建支提山天冠菩萨住处、山东崂山那罗延窟和新疆于阗牛头山。

对支提山的记载原文是:“东南方有处,名支提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意思是说:在东南方有个地方,名叫支提山,从以前一直到现在,十方诸菩萨众,在此山中居住。现在有位菩萨,名号为天冠菩萨。和他的眷属及诸菩萨众,约有一千人在一起。天冠菩萨常在支提山中,为他们演说妙法。

澄观又说东南方向的“支提山”,可能是吴越地区的“赤城山”:“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为名。昔云既指清凉为东北,则东南影响吴越,然吴越灵山虽众,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耸云际,赩若霞起,岩树相映,分成数重,其间有白道猷之遗踪,或即当之矣。”这只是澄观的猜测,他不敢肯定赤城山就是支提山,故又云“希后贤以审之”。

大概半个世纪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朝鲜僧人元表的一番奇遇,最终“证实”支提山并不是赤城山,而是福建长溪县的霍童山。《宋高僧传·唐高丽国元表传》云:“释元表,本三韩人也。天宝中来游华土,仍往西域瞻礼圣迹。遇心王菩萨指示支提山灵府,遂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礼天冠菩萨,至支提石室而宅焉。先是,此山不容人居,居之必多霆震、猛兽、毒虫,不然鬼魅惑乱于人。曾有未得道僧辄居一宿,为山神驱斥,明旦,止见身投山下数里间。(元)表赍经栖泊,涧饮木食,后不知出处之踪矣。于时属会昌搜毁,(元)表将经以华榈木函盛,深藏石室中。殆宣宗大中元年丙寅(847),保福慧评禅师素闻往事,躬率信士迎出甘露都尉院,其纸墨如新缮写。今贮在福州僧寺焉。”

 

五、天冠菩萨为何鲜为人知

人们膜拜观音,是因为她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在通过文艺创作的《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常在唐僧师徒遇到难处时出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说观音菩萨是家喻户晓,香火最旺。人们顶礼文殊,是因为他代表聪明智慧,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对求取功名的学子,文殊是首拜的菩萨。人们参拜地藏菩萨,是因为他曾说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坚定佛语,发愿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凡干过亏心事的人都怕被困在地狱,所以要求菩萨宽恕,能早日投胎。人们礼敬弥勒菩萨,是因为他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记为下一任佛陀。同时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众人喜爱,众人都以他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常怀宽容之心。人们参谒药王菩萨,是因为他施医行善,修成正果,得众人赞赏,特别是有病痛时当然去给他烧香磕头。

普通信众对天冠菩萨不太熟悉,这使得天冠菩萨不像文殊、观音、地藏、弥勒等菩萨那样著名,而压抑了崇信热情。天冠菩萨虽然有神变威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他无法满足世俗众愿,无法使众生摆脱疾苦、疾病、狱灾,或赐人智慧、教人宽怀。世俗是最现实的,即使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右胁侍普贤菩萨,以及名列八大菩萨的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都很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虽然没有提及观音的住处,但是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历来香火最旺。不管你是菩萨还是神仙,只要能为众生消灾避祸、去病除魔、恩赐智慧、招财进宝,你的门前就会车水马龙、香火不断。因此,不在乎经书是否有记载菩萨的住处,关键在于菩萨是否能满足世俗众愿。

六、支提山是福地净土

1.道家青睐的胜境

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穷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教神圣空间。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无尽虚空。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十所和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

霍童的地名据说是因周朝时霍童真人居于此地而来,宋代道教重要典籍《云笈七签》载:天宝六年(747)唐玄宗敕封宁德“霍童洞天”,为三十六小洞天之首。位居五岳之前。宫廷第一大道士、道教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云:“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长溪是宁德地区在唐代的建置,如今宁德的大部分地区如蕉城、福安、霞浦等地,在唐代都属长溪县(623-1286)。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真诰》,正文是东晋末年 (364 - 370) 杨羲编辑的,后来梁朝的大文豪陶弘景(456-536) 收集了杨羲手迹编辑了《真诰》,并做了注解。《真诰》中有收录王纬玄的仙迹。《真诰》还有进一步的记载:“罗江大霍()有洞台,中有五色隐芝。”根据成书于唐初的《法苑珠林》转引齐朝王琰编《冥祥记》云:晋安罗江县有霍山,其高蔽日。则可知罗江县属晋安郡(福州),因此陶弘景天监年间(502-513,天监十二年,即公元513年他离开霍童返回茅山)所探访的霍山,以及《真诰》、《太上灵宝五符序》诸书所提到的大霍山南霍就是今天宁德霍童山。

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记载,霍童的鹤林宫是南北朝时褚伯玉(394-480)传人所建。现在立于霍童镇半山腰的鹤林宫是近年所建,宫里的仙像及饰物基本上也是新添置的,唯有一块唐代天宝年间御敕的霍童洞天残碑。此碑据说是明嘉靖年间被山洪冲毁的霍童山鹤林宫的遗物。

霍童第一洞天的地位,既有自然生态原因,也有历史政治原因。自然生态原因:(摘录刘开春文章)主要是霍童山霍童溪独特的溪山造化,同源鹫峰山脉,东为霍童,西为武夷,九十九峰形如莲花,依山、傍溪、临海,为道家天然的洞天福地、仙山胜境,特别是霍童山紫芝峰盛产五色隐芝,是道家炼丹的极品原料,其他洞天为之逊色,自周至唐有大茅君茅盈、南岳夫人魏存华、葛玄之师左慈、葛玄、陶弘景、司马承祯等20多位著名道家修炼于此。历史政治原因:(摘录福州大学施舟人文章)唐代的道教制度,它是一种与《道藏经》七部分类法相对应的新体制,把道教组织分为七个阶段,道士的经箓是从最低一级的正一箓逐渐提高到最高一级的上清箓。唐代所有的皇帝和许多皇后与公主都受到上清箓。当时已形成的上清茅山宗 第十二代宗师是著名的道士司马承贞。茅山上清派祖师大茅君和第一代太师南岳夫人魏华存曾在霍童山上修炼。

2.佛国钟情的净土(摘录缪品枚文章)

《杂阿含》中本有比丘住“支提山侧”的说法,部派佛教时期,大众七部中也有”支提山部”。显见“原始版本”的支提山是在印度。

山与佛息息相关,有刹土则有佛现身,有名山则有菩萨说法。支提山,《佛光大辞典》解释是:功德聚山、象山、或聚山。全世界现有支提山三处。一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岛北部锡兰古都阿努罗陀补罗,是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为天爱帝须王说佛陀教法之地,相传也是埋葬摩哂陀遗骨之地。二是位于南印度优禅尼国之山名,现中央地方波帕耳州北部毗卢沙市(Bhilsa)附近。市东约十公里处,是摩哂陀诞生地,山上有废塔十多座,故亦称支提山。这两座支提山都与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有关,一是其说法和埋藏地,一为其诞生地。第三座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支提命名的名山,就是福建宁德的支提山(唐以前称霍山、大霍山、仙游山和霍童山)。宁德支提山得名源于《华严经》。

《华严经》构想中的莲华藏世界为: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花),这莲花中包含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这理想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国净土,是僧人们心弛神往之地,只要能一睹净土真容,那是被视为与佛有缘且功德圆满的象征。现实中绵亘数十里,环峙九十九峰“群峰环绕,状似莲花”(见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之一》)、地处东海边(唐宋时潮水可直抵山脚)的霍童山,在形象上与莲华藏世界有暗相契合处,为此,向以“多神仙洞府”闻名的霍童山很容易被精研经义的僧人们视为人间当然的华藏世界。在修习《华严经》的僧众看来,霍童山就是鲜活无比的佛国圣域“莲华藏庄严世界海”的象形与缩微。支提落地宁德霍童,就是高僧硕德们拿霍童山与《华严经》“莲华藏世界”多方比照的结果。

支提山从印度“搬迁”至宁德霍童,其“人文创造”机制与“本土化”历程与五台山、普陀山等中国佛教其他名山并无二致。

诸葛计先生在《吴越史事编年》卷五“钱弘俶篇”中有两处涉及支提山华严寺的记载,一是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条下:“是岁,钱俶命起福州宁德县废寺为大华严寺。宁德县先有寺,唐咸通间(860-873)已废。至是,钱俶舍金帛,命所司建精舍,仍铸天冠菩萨,起为寺,号大华严。”另一处是北宋太祖开宝九年条下:“福州大华严寺功毕,钱俶上庆寺疏于宋。寺兴功于开宝四年,至是功毕,俶上庆寺疏,略云:‘国家自辛未年(开宝四年)中,爰舍金帛,命所司建精舍,仍铸天冠菩萨。梵客斤斧功成,藻绘事就,谨舍铜金帛三百八十七千八百一十八文,建道场一,修设五千僧功德庆赞,兼舍本州铁金帛二千绳(缗)充常生,供给常住,及差灵隐寺副寺主辨隆为寺主。数年挂意,今日启工。’按:是疏尝刻石寺内,宋时犹在。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三七‘寺观类’五谓:支提政和万寿寺,在霍同里,(开宝)四年置。……是岁起废为寺,号大华严。有开宝九年十一月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庆寺疏,刻石今在。”

3.人间迷恋的居所(摘录施舟人文章)

“霍林洞天”的核心是支提山,在道教的观念中它是一个自然环境合适修养身体的地方。《真诰》记载霍山有洞台,生长着五色隐灵。

当代道教研究者都倾向于把《太上灵宝五符序》的成书年代定在晋代,因此它在现存的道教文献里算是比较早的一本书。《太上灵宝五符序》保存了较多中国南方闽浙地区的古老文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有关霍林仙人及其隐于浙江东部劳盛山的弟子乐子长的传说,以及霍林仙人传授的各种草药和药方。该书灵宝要诀说:道士入山采药,采八石灵芝合丹液,及隐身林岫,以却众精,诸无灵宝五符者,神药沈匿,八石隐形,芝英藏光。

霍林仙人的五符是帮助道士们上山找药,特别是灵芝。书中有一灵宝黄精方,黄精也被称为太阳之精,入口使人长生,本名马箭。关于这种草药,葛洪 (283-343) 特别在药方后加上一段说明:

天官名此草为戊已芝。昔人有至霍山赤城内者,见其中有数千家,并耕田垦陆以种此草。…… 昔人即问赤城人种此草何为?对之云:此仙草。此中人由来并食之耳,使人长生矣。吴主孙权时闻其说,所言之审,即使人于江东山中种而食之。 

那么,这位传授灵宝五符的霍林仙人是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仙人王纬玄?《太上灵宝五符序》仅说霍林仙人似韩众也。所以,唐初的司马承贞把王纬玄当作主司霍童山的仙人有何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太上灵宝五符序》所提到的霍林仙人韩众,却值得注意。根据《史记 . 秦始皇本纪》,韩众原是秦始皇送到海上去寻找仙药的方士。到了汉代,韩众被当作一个仙人。

南朝齐梁间的大文人、医药学家陶弘景,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士。梁武帝虽以崇佛著称,但一直十分关注陶弘景对道教文献的研究及其采炼丹药的进展。陶弘景的著作很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医学方面,尤其是本草的研究。他不仅补充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还自撰了《本草集注序录》、《养生延命录》、《达灵经》(已失)、《经食草木养生法》(已失)及《灵宝神仙玉芝瑞草养生图》(已失)诸书。他所编辑的重要道教经典有《真诰》、《登真隐诀》和《周氏冥通记》等。这些著作都与前述杨羲的上清经箓诸书有关。陶弘景很重视这种道经,认为它们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

天监初(502- )陶弘景备受梁武帝的宠信,他的炼丹活动也大大得到梁武帝的物质支持。陶弘景采用上清经的一些方法,试验了多次都不成功。他认为炼丹失败是当时的句容(江苏镇江)车马往来、香客不绝,环境太嘈杂所致。炼丹应该在远离人世的地方,因此他决定暂时离开茅山和附近的宫廷,来到霍童,直到天监十二年(513)才回茅山。

 

 【结束语】霍童洞天仙道历史上溯至周朝,兴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嘉靖年间。最令它显赫的是天宝六年(747)唐玄宗敕封 “霍童洞天”为三十六小洞天之首,是仙人王纬玄统治的地方。

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最早流传于南印度的《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记载,天冠菩萨带领一千多眷属在支提山居住并弘法。唐天宝年间(742-756),朝鲜僧人元表 “证实”支提山是福建长溪县的霍童山,并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礼天冠菩萨。这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东土,支提山也从印度“搬迁”至福建霍童,进行“本土化”演变的结果。支提山旧寺,始建于何年,没有记载,只知道它废于唐咸通间(860-873),北宋开宝四年(971)钱俶(吴越国王)命重建改为大华严寺。

霍童山成为一个洞天的理由,不只是因为它有一个霍林洞,而是因为它生产各种宝贵的草药。霍童山能够生产各种珍贵的草药,则归功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支提山“群峰环绕,状似莲花”, 酷似《华严经》中描述的佛国圣域,僧人们视为人间当然的华藏世界。佛教入主霍童虽然比道教迟,但它却占据了支提山最核心的地段建寺。在道士看来这里是方外胜境,在僧侣看来这里是佛国净土,在凡人看来这里是世外桃源。谁都想拥有这里的一席之地,哪怕是能在此优游数日,悟道参禅,或按司马承祯的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的“五门”修炼以渐法入道,或按《诸佛境界摄真实经》:“瑜伽行者入毗卢遮那三昧,端身正坐,勿令动摇,舌拄上齶,系心鼻端,自想顶有五宝天冠,天冠之中有五化佛,结跏趺坐。”以此来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福建缪氏委员会

GMT+8, 2025-5-10 19:44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7 queries .

技术支持:缪商科技

© 2014-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