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星球岩摩崖石刻探源管见 缪长钻 2014年7月于寿宁 (2014年11月此文刊登于广东省增城市《湛甘泉文化研究系列三》)
[前言]大约在2006年,我在寿宁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时,广东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电话联系我,说他们在网络上发现寿宁有湛甘泉石刻的消息,希望我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随后,我将龚迪发先生于
星球岩,又称狮子球岩,高约三丈,因形如狮球而得名,位于城西“鬼神潭”北岸(现县自来水厂内)。岩上曾建有一览亭,今亭已废。星球岩东面有一著名石刻,高 一、石刻的记载 1、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版《寿宁县志》地舆志·山川中载:“星球岩,在县西二里,知县张鹤年刻‘湛井泉’妙墨于上。”(井字系为甘字误——龚迪发注)它只记载有湛甘泉的墨宝刻在上面,并没有将全文抄录。 2、乾隆二十七年(1762)版《福宁府志》卷四之地理志·山川中载:“星球岩,在县西二里。下有泉,极清洌。岩凿湛若水字于此。卷三十六之杂志·古迹中载:狮子球岩墨迹,在城西岩上。石刻‘甘泉’。子曰:吾随处体认天理,夫可与吾共此者,其古源李子乎?此‘心学’六字诀也。千圣千贤之会尽此矣。苟能终身致力,上达天德无难矣。是在李子。嘉靖吏部尚书湛若水书。知县张鹤年跋。字画苍劲遒古,势若龙蛇。”又载:“一览亭,在狮岩上。明曹学佺题云:‘占山占水些些地,宜月宜风小小亭。’” 《福宁府志》的记载,是摘录石刻内容。记载中提到的曹学佺(1574-1646)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 古时的星球岩附近没有民居,更没有如今的自来水厂房。两岸虽高山夹峙,但草木葱茏,山花烂漫。流经岩边的小溪是县城主河道的上游,岩下泉水清洌,溪里游鱼可数,溪水在此稍作停留后又缓缓流向城中。知县张鹤年挑选了这块巨石镌刻先贤墨宝,几十年后又有风雅之士在星球岩上建亭览胜。看到这些记载,我雅兴频添,幻想自己也是明清时期的古人,在一览亭上或凭栏远眺,或作赋吟诗,何等之快哉! 二、石刻的内容 石刻共分四个部分,448字。其中一、二两部分,分别是湛甘泉在1537年和1538年撰写的记述,它既是对高徒李呈祥的勉励、评价,也是湛甘泉的草书作品。第一部分字号最大,占整个篇幅的一半以上。第三部分是1546年由寿宁知县张鹤年延请邑贤工匠将湛甘泉的作品刻在石上并为题跋。从他的题跋中也可以了解到湛甘泉作品流入寿宁的途径。不过题跋的字,不是张鹤年亲自书写,而是请寿宁的名士叶荘七代笔,字体为行草。前面的三部分,虽然有湛甘泉1537年和1538年的款识,但都是1546年同时由张鹤年安排镌刻的,而且边框还刻有卷草纹图案。第四部分补在中下方的空白处,1825年寿宁知县孙大焜题跋并书,字体为正楷。四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嘉靖丁酉(即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吏部尚书湛若水书心学《六字诀》。正文80字,款识32字,共112字。 “甘泉[1]子曰:‘可以与吾随处体认天理[2]之学者,其古源李子[3]乎!夫随处体认天理,此吾心学[4]六字诀也,千圣千言之会也,尽之矣。苟能终日终身而致力焉,直上达天德[5]无声无臭[6]焉,至矣。李子其勖[7]之哉,是在李子。’” 嘉靖丁酉十月廿五日,守南京吏部尚书,增城湛若水书以载履[8]二赋[9]古源李子歌[10]。 【注释】 ⑴甘泉: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民择,后避祖讳,改名雨,40岁后更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工书法,仿陈白沙(即陈献章),终年95岁,谥号文简。他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弘治二年(1489)年拜于陈献章门下。1505年参加科举考试,获选第二名进士,先后被授翰林编修、侍读。后因母丧丁忧不赴官,于西樵书院讲学。嘉靖初,召为国子监祭酒,累迁(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75岁致仕,卒于西樵山,归葬增城天蚕岭,其墓至今犹存。隆庆初年,赠太子太保,谥文简。湛为明代理学家,与王守仁(号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当时有“王湛之学”之称。他在南京兴办新泉、同人、惠化馆,在扬州、九华山、衡山、武夷和广东西樵等地兴办书院,其门生弟子达3900多人。著有《 ⑵随处体认天理:此为湛甘泉心学六学诀。是指“人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要体会、实践自己心中的天理”。“随处体认天理”的“体认天理”取自南宋理学家李侗之说;“随处”是修正其老师陈白沙的“静坐”说心得。“随处”,湛甘泉解释说:“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湛若水指出:“吾所谓体认者,非分已发未发,未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已发未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本体,体用一原故也。” ⑶古源李子:即李呈祥,字时龙,一字古源,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县源头村人。比若水少18岁。自幼好学,有必为圣人之志,但科举之路坎坷,只能边授门徒边科考。进士柯乔、丁旦等皆是其高足。嘉靖元年(1522)三十九岁时,以岁贡赴廷试,最终落榜,从此乐道不仕。归田后,筑一轩署名曰“尚志”,每日端坐其中,寻求孔子、颜渊之乐。他仰慕王阳明之盛名,跋山涉水往江西拜谒王阳明,探讨哲学内涵,辨析同异,彼此成为良师益友。之后,他又景仰湛若水,曾给若水寄送多篇哲学文章,深得若水赏识,书来信往,彼此成为忘年之交。湛甘泉在《神交亭记》中有记载:“嘉靖丙申八月,甘泉子过池阳,登九华之山,古源子出迓焉”。 ⑷心学:是儒学的衍生学派,最早可上溯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将心学的宗旨归纳为“致良知”,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系统学术理论。甘泉学派又与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学派同时讲学,他们都属于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一派,但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治学宗旨上有明显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标宗,湛甘泉则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湛甘泉是白沙陈献章的弟子,为陈献章所赏识,但他认为陈献章强调“静坐”的修养方法和佛教的参禅相似,因而对其师的学说作了一定的修正。对王阳明的学说,湛甘泉也有不少批评。 ⑸直上达天德:自然感悟天赋美德的最高境界。 ⑹无声无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全句指上天生育天地,长养万物,一无声音,二无气味,却能主宰天地,包容一切,运用一切。 ⑺勖[xù] :古同勉励:~勉。 ⑻载履:载,通“ 戴 ”。 戴天履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⑼二赋:指李呈祥所著《知行二论附》和《古源山人二语》。 ⑽歌:本意是资深服役者传唱、吟诵的民谣歌谣。是歌词在文艺学分类上的名称。入乐与否,是歌和诗的根本区别。 【按语】 李呈祥久慕湛甘泉,嘉靖丙申(1536)八月,湛甘泉过池阳,登九华山,李呈祥出门相迎。两人相交甚契,“而欢若平生交焉,若鱼水不足也。”又谓此前两人未尝谋面而相互仰慕,是为神交。李呈祥向甘泉执弟子礼,并筑神交亭以为纪念;湛甘泉为之作《神交亭记》,详述其事。甘泉对李的评价很高,此记述除款识外,其正文见录于嘉靖二十四年(1544)版《池州府志·卷九》——湛甘泉《六字诀》。 【译文】 嘉靖丁酉(1537)十月廿五日,守南京吏部尚书、增城湛若水,因为有感于功德深广的《知行二论附》和《古源山人二语》作者古源
第二部分: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吏部尚书湛若水书。正文68字,款识44字,共112字。 赠子以峩峩[1],四直之中,撑柱乎!明明之高,旻[2]中当以袅袅。素丝之履[3],平步乎!广广[4]之大地。夫高山广大不直也[5]。他自然而然[6],而毫末不加,嗟,惟古源李氏之子其殆[7]可以与于此哉! 嘉靖十有七年,岁在戊戌四月既望[8],守南京吏部尚书,前祭酒侍读、国史经筵官、 【注释】 ⑴峩峩:高耸。高貌。盛壮,盛美。 ⑵旻(mín):天,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旻天,苍旻。 ⑶素丝之履:素履:《易·履》:“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王弼注:“履道恶华,故素乃无咎。”高亨注:“素,白色无文彩。履,鞋也。”素履往,比喻人只要本着真诚坦荡的态度为人处事,就可以平安无忧。后用以比喻质朴无华﹑严谨自律的处世态度。 ⑷广广:空旷,空虚的样子。宋 叶适《著作佐 ⑸不直也:不直:不以之为是。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庄廷鑨》:“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直也”二字已不清晰,待考。 ⑹自然而然: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既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 ⑺殆:大概,几乎。 ⑻既望: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⑼锡龟亭:查甘泉年谱,1538年上半年,他都没有离京外出,故此亭应在南京附近。在《泉翁大全》中有三处提到锡龟亭,一是《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九·猫再相乳记》,款识是“十七年戊戌四月十四日甘泉翁在锡龟亭。”记述这篇文章的时间比星球岩石刻第二部分的款识时间早二天。二是同年二月二十九日的一篇文章款识也有“甘泉翁水在锡龟亭”。三是己亥(1539)正月二十五日写的《甘泉洞修造书馆记》:“戊戌(1538)冬,乡宾景春峨峨然其冠,来访於金陵,坐锡龟之亭,憇新泉之馆焉。”这段记载明确了锡龟亭在南京无疑。 【按语】 《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其释义为: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 【译文】 登高远眺,才能了解昊天的宽广无际;临川溯源,才能领略大地的深邃辽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见多才能识广。虚心好学,踏实做事。对心学的研究,顺其自然,毫不牵强,惟有古源 嘉靖十有七年(1538),岁在戊戌四月十六日,守南京吏部尚书,前祭酒侍读、国史经筵官、
第三部分:嘉靖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张鹤年跋,叶荘七书。正文49字,款识38字,共87字。 自苍颉[1]体亡,右军[2]韵远,学者罕得其传。 嘉靖丙午春,知寿宁县事张鹤年[9]顿首谨跋。 叶荘七[10]书。督工叶邵一、烜十。平阳方□□镌,范震四採。 【注释】 ⑴苍颉:《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也是道教文字之神,俗称仓颉先师 、仓颉圣人、制字先师、左史仓圣人、仓颉至圣。《苍颉篇》原是教育学童识字的范书,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又成为小篆书体的样板,秦李斯著。 ⑵右军:王羲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⑶心画:作为哲人湛若水,对书法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只有悟到书为心画,以画写心,才能达到神妙的艺术境界,因而他在整体气势上更加重视茅龙笔的枯劲特点。湛若水首先把他在哲学上的动静结合思想运用到书法上:“以心写字,以字画心。”其书法一改恩师陈白沙的内敛顿抑之体,淡了生拙之谨,而多了流畅之豪。 ⑷双华:柯乔(1497-1554),明朝安徽青阳人,字迁之,号双华,历官行人司御史、经筵侍讲、贵州道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司佥事、福建布政司参议等职(1545-1550)。先拜王阳明为师,后又师从李古源,尤极其精诣,学成名立。嘉靖戊子(1528)举人,第二年登已丑科进士,授官行人司御史。此官为闲职,柯乔于是约江学曾、施宗道及有志者同师湛若水。柯乔等主动邀请老师来九华山游玩讲学,在湛若水的倡导下柯乔等人还在九华山营建书院。嘉靖十三年(1534)柯乔等人在地方官的协助下,又在化城寺东面的摩空岭下建造了一座书院,并以老师雅号命名“甘泉书院”。1536年,甘泉写了《过柯双华侍御山居有序》这首诗赠给柯乔。柯乔师从湛若水后,才望大增,被选授贵州道监察御史,预经筵侍讲,不久被召为户部主事迁员外郞。嘉靖十九年(1540),任湖广按察司佥事,驻节沔阳。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为福建布政司参议。翌年,柯乔升任按察司副使(四品官)。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返安徽青阳后,在九华山阳明书院右侧构筑双峰书院,闭门读书。后又于池州府治李呈祥讲学处的“神交亭”旁筑室读书,以志不忘其启 ⑸羽: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⑹笥[sì]: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⑺嘉惠:敬辞,喻别人所给予的恩惠。 ⑻诸:犹“之”:“能事~乎?”。 ⑼张鹤年:籍贯贵州普安,举人,嘉靖二十二年春至三十年(1543-1551)任寿宁知县。康熙二十五年(1686)版《寿宁县志》称张“聪足察奸,才堪治事,桥道铺馆,多所建营,昔时之能吏也。”张在任上修葺城垣,将县治南的山川坛,改建于城南外,重修县治西的历坛。嘉靖二十七年张始修县志,惜于四十一年(1562)倭寇入侵时被毁。张在任八年,是唯一由《福宁府志》、《寿宁县志》为之立传的知县。张后升任浙江台州同知。 ⑽叶荘七:清乾隆三十年(1762)鳌阳文山《叶氏宗谱·名士》载:“名士,叶荘七公,赋质颖异,髻年逝庠,禔身端洁,书画自娱,邑西星球岩石书系其手笔,名镌球岩。”(髻年逝庠: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髻年指十岁女孩。庠: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这里指青少年时期都在学校中渡过。——作者注) 【译文】 自苍颉的小篆书体被淘汰,王羲之的字体得到普及,但是后来的学者都很难得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我 嘉靖丙午(1546)春,寿宁知县张鹤年顿首谨跋。 叶荘七书。督工叶邵一、烜十。平阳方□□镌刻,范震四采掘。
第四部分: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孙大焜跋并书。正文111字,款识26字,共137字。 此吾粵湛文简公墨迹也。先生以道学[1]为己任,涵养深纯,耄年独讲不辍,文章经济冠绝一时。身修五福,位历三卿,原不借书法见长,而笔力豪迈直追颜柳[2]。学者得之称同卞辟[3]。今来此幸获拜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维时同观者为 皇清道光五年十月既望,知寿宁县事乡后学吴川孙大焜[5]跋并书。 【注释】 ⑴道学: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教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这里指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 ⑵颜枊: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⑶卞辟:卞:急躁,卞急。辟:透彻、精辟。引申为精湛。 ⑷卢赞虞:寿宁斜滩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进士,任山西浮山知县。刎弊锄奸,虚心下士,晨理案牍,夜必出巡,地方赖以安谧。其父卢金锜,乾隆丙午(1786)科举人,任岳阳知县。 ⑸孙大焜:现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唐基人,清嘉庆戊辰(1808)科举人,历任福建龙溪、寿宁、永安、沙县知县。清道光四至七年(1824-1827)任寿宁知县。南山顶龙岩寺后门山上的鲤鱼朝天景点有其石刻手迹,文化馆也存有他题写的碑刻。1994年解放街拓宽时,还挖出道光六年他题写的“增置鳌阳书院田亩记”碑一块。 【译文】 这是我广 清朝道光五年(1825)十月十六日,寿宁知县、举人、广东吴川孙大焜跋并书。 三、石刻的传说 星球岩有点神秘感,人们像敬神一样崇拜它,至今石刻前的香炉仍然香火不断;还有父母将自己的男孩拜星球岩为父,做它的谊子,以祈求神灵的庇护。 传说一
明嘉靖年间,县城叶姓望族的先人在广东为官,此人酷爱名人字画,告老返乡时带回湛甘泉之墨宝。此人有二子,自己在世前没有交待墨宝的归属,结果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兄弟二人分家时,都想将墨宝据为已有,兄弟阋墙而诉至县衙。时任知县张鹤年,协调兄弟俩将墨宝献出,请良工镌刻在摩崖之上,供后人瞻观。(摘录龚迪发文章) 这一流传了四百六十多年的故事,如今随着张鹤年的题跋被解读而露出庐山一角,它原来只是一个风趣的传说而已。箴铭中有“兹双华羽出笥以示”,意思是“现在柯乔出示其珍藏的作品”,从而指出了湛甘泉墨宝流入寿宁的确切途径。在翻阅《泉翁大全集》时,多处出现他与古源(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县源头村)李呈祥及青阳(今池州市青阳县柯村)柯乔(号双华)交往甚密的章节。 柯乔先拜王阳明为师,后又师从李古源,1529年中进士后,又师从湛若水。1534年在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西北接天柱山,南接黄山)建“甘泉书院”,邀请甘泉来九华山讲学。1536年甘泉有赋《过柯双华侍御山居有序》诗赠柯乔,他在序中写到:“予游九华,往返两过柯双华侍御家,见阳明诗,以为未见双峰,予以能会双峰之道,即是双峰,何必更见双峰?双峰今为双华也,因次韵焉。”1550年柯乔得释回乡后,甘泉有去信《与柯双华宪副》问候:“昔闻双华罹不测之患,昌言於众,以明华夷大义,方以为戚。及闻双华自安如羑里读书,以为慰。今者是非大明,得遂归。双华其外务谢绝,修得力可知。想日与古源究竟大道,斯道有托矣。幸甚!幸甚!良便布小啟兼新图,附上一览,庶万里如同席也。九思九歌,老怀不忘。九华九鯉,湖梦若验,或终如愿也。谨啟。”之后,他在写给李呈祥的信《与李古源上舍》中也提及柯乔:“廿年之別,怀念孔殷。甲寅之春,有传贵札自罗浮者,恍然如古源在罗浮矣。乃贵乡里不能直致,托徐上舍开缄,则止见与端溪往来辨学之言,而古源乃卓有的见矣。斯道之托,非古源其谁耶?往岁曾有诗卷奉寄,叹双华之事。今双华得归,相与究竟此学,其乐何如!茲以良便,草草布复。适有九思九歌奉览,知吾此情终当如愿。” 在柯乔病危时,甘泉写给李呈祥的诗《代简寄池州李古源上舍》,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柯乔近况的关心:“古源眠食今何似?我屋中华近到无。惊报双华消息恶,世间滟滪在荣途。” 所幸的是柯乔于1545-1550年出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按察司的副长官,正四品官。职掌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寿宁知县张鹤年才有机会从他上司柯乔那里见到甘泉对李呈祥的赞颂墨宝,才有了四百多年来星球岩石刻的趣闻传说,为山城人民增添了一份茶余饭后的美好谈资,更留下甘泉的一份珍贵墨宝。 传说二 清朝初期,有一浙江籍货郎,在寿宁走乡串户出售小百货时,听一老者说:城西有一星球岩石刻,上刻明朝天书,能读出全文者,石门便自然开启,内存金银二担,赠予有缘的识字人。货郎走到星球岩前,浏览片刻,便朗读起来,当快读完时,万里晴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货郎害怕起来,赶紧返城,快进西门时,天空又渐渐转晴。他觉得此事怪异,便将经过告诉城里一老者。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星球岩从此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去那读字了。(引自龚迪发文章) 四、湛甘泉的书法与书论 [按语] 本文摘录于《中国书法网—湛若水书学探究》,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了解甘泉的书法。 湛若水在继承其师陈白沙的心学之外,其书法也是继承其师衣钵,也以独特的茅龙笔见长。他的字结体严谨,雍容大度,运笔恣肆纵横,颇有飞腾之势。他既注重“形”,又强调“势”,以雄劲奔放著称。甘泉在继承其师陈白沙书法基础上,又广泛涉猎,取资较博,既得欧阳询之险劲,又取杨凝式之超逸,复掺李邕顿挫低昂之致,字里横间豪纵不羁,力破馀地,夭矫不群。由于湛若水在心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因而对书法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他与郑氏诗云:“孔新爱我字,字者心之画。心苟有神妙,不画亦自得。由画以传心,立造神妙域。氤氲初沐时,太和未鸟迹,吾欲斩茅根,同子坐端默。”他认识到以画写心,只有书为心画,才能达到神妙的艺术境界。他在整体气势上则更加发挥茅龙笔的枯劲特点,融会变通,既学其师,又保留自己独特的风格。湛若水首先把他哲学上的动静结合的思想运用到书法上:“以心写字,以字画心。”他把书法感情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他有很多描写书法心得的诗,如: 调性古所闻,熙熙兼穆穆。耻独不耻独,茅峰万茎秃。
【编后语】在开采雕刻技术并不先进的古代,靠石匠手工在陡峭岩壁上精工镌磨雕凿并不是件易事。风雨侵蚀后的不平整石壁和裂缝给字迹的辨认带来许多困难,兼以草书很多人本来就看不懂,即便看得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经历了四百多年时光的磨洗,巨石虽未烂,却长满了青苔,每次去辨认时,都要架梯子,然后将青苔刷洗后,石刻的字方能隐约显现出来。四百多年下来,不知有多少人前去瞻仰拜读。在民间传说中,只有一个奇能博学的货郎能辨认清楚。我天资愚钝,学识有限,无法祈求佛主赐我予智慧,也无缘顶礼草书名家颠张狂素,因而邀请多位书艺精深的行家协同反复揣摩比对,并在 我虽然已竭己所能,多方考证,但仍然担心还没有把先贤的文章字义作出准确的诠释;所以我在拜读时才没有上述货郎先生看到的“怪异”天象奇遇,也就与那传说中的“二担金银”无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答谢甘泉文化促进会何以根先生的盛情。虽然我俩素未谋面,但已多次信息沟通。二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甘泉先生的作品有幸在寿宁的摩崖上镌刻,我没有理由不为之摇旗呐喊,致祝晋颂,以晓域中,让后人敬仰不已、传唱不休。三是为了抛砖引玉、承前启后:前承的是龚迪发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如果他看到事隔十八年,还有人在继续探究石刻,也许他会增添些许慰藉。后启的是寄望同好后贤继续探寻顿悟,让我的阶段性研究记录成为他进一步揭秘的台阶,然则,我也会像龚迪发先生一样倍感欣慰。 |
技术支持:缪商科技
© 2014-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